洒金釉胭脂红观音瓶
浏览器:1344次
观音瓶:又称“观音尊”,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。其造型为撇口、短颈、丰肩、腹下部渐收、圈足,形似观音手持的净瓶,故名。
洒金釉:釉面装饰工艺,通过施釉或吹釉手法,在器物表面形成均匀的金色斑点,宛如金粉洒落,华丽夺目。
胭脂红:一种低温釉彩,以黄金为呈色剂,烧成后呈现柔和的粉红色,因色泽接近胭脂而得名,是清代创新釉色之一。
2. 工艺特点
釉色搭配:主体以胭脂红釉为底,釉色莹润粉嫩,再施以洒金釉点缀,金红相映,既显富贵又不失雅致。
烧制难度:胭脂红釉对温度和烧成气氛极为敏感,而洒金釉需精准控制金粉的分布与附着力,两者结合成品率极低,多为宫廷御用。
装饰细节:部分器物还会在口沿、足部描金,或辅以暗刻花纹,增强立体感。
拍卖记录:类似工艺的乾隆官窑瓷器在拍卖中屡创高价,如2021年香港佳士得一件洒金釉胭脂红灯笼瓶以逾千万港元成交。
仿品警示:市场多见清末民初或现代仿品,需结合胎釉、款识综合判断。
观音瓶:又称“观音尊”,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。其造型为撇口、短颈、丰肩、腹下部渐收、圈足,形似观音手持的净瓶,故名。
洒金釉:釉面装饰工艺,通过施釉或吹釉手法,在器物表面形成均匀的金色斑点,宛如金粉洒落,华丽夺目。
胭脂红:一种低温釉彩,以黄金为呈色剂,烧成后呈现柔和的粉红色,因色泽接近胭脂而得名,是清代创新釉色之一。
2. 工艺特点
釉色搭配:主体以胭脂红釉为底,釉色莹润粉嫩,再施以洒金釉点缀,金红相映,既显富贵又不失雅致。
烧制难度:胭脂红釉对温度和烧成气氛极为敏感,而洒金釉需精准控制金粉的分布与附着力,两者结合成品率极低,多为宫廷御用。
装饰细节:部分器物还会在口沿、足部描金,或辅以暗刻花纹,增强立体感。
拍卖记录:类似工艺的乾隆官窑瓷器在拍卖中屡创高价,如2021年香港佳士得一件洒金釉胭脂红灯笼瓶以逾千万港元成交。
仿品警示:市场多见清末民初或现代仿品,需结合胎釉、款识综合判断。
名称:洒金釉胭脂红观音瓶 |
数量:1 |
编号:GYWH006216 |
类别:瓷器 |
规格:高24.5cm宽11cm |
估价:RMB 1600000 |